衛福部立台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,當天清晨僅有3人板橋居酒屋值班,事發時卻板橋居酒屋要緊急協助30多位住民逃生,引發人力建置不足的質疑,衛福部說,日後可檢討修正大夜班人力相關設置標準,不過,護理之家經營者認為搞錯重點,強調值夜人力不等於救災人力,應由平時加強演練應變及增強設備著手,建議住房內可設置監視器,一旦發生意外事件,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。

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,依目前護理之家人力的設置標準,照服員須達1:5,護理人員則為1:15,但因住民進出變動大,所以另有動態人力,即兩者合併計算達1:15即可。

蔡淑鳳說,發生火警當天凌晨,共有3人值班,即2名照護人員,1名護理師,意外發生時共有32名助理,人力完全符合動態人力比例,但不排除討論是否需要增加夜間的值班人力、幫助疏散。

不過,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吳宗頂表示,照護人力並非救災人力,兩者不能畫上等號,一位護理人員只有兩隻手,2、3才能抬得動1位住民,需要多少人?而這些增加的人力成本板橋居酒屋,要由社會還是家屬負擔等都是問題。

別看現在的居酒屋主角十有八九是魚料理,江戶時代的居酒屋作為下等勞工的食堂,其實烤豬雜才是重頭戲。明治之後隨著西洋文化的傳入,日本人漸漸接受了肉食文化,這時候的居酒屋才開始賣起牛肉、烤雞肉串、烤豬肉串。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文獻中曾出現過居酒屋的食物都已經很豐盛了,包括河豚、田樂豆腐、湯豆腐、魚丸湯、鮪魚生魚片、蔥鮪魚等等。你知道嗎?生魚片中的王者鮪魚在江戶時代也算流行,但當時它屬於是比較廉價的魚類,在《匯軌本紀》中就有提到:「鯛魚是獻給諸侯的,鮪魚則是下賤的食物。」日本上層階級基本上是不敢吃重口味的食物,所以蔥與鮪魚成了居酒屋的絕配,當時的居酒屋都流行將鮪魚的邊邊角角剁碎混著蔥一起吃,叫蔥鮪。我自己也超愛吃蔥鮪飯的,偷偷告訴你居酒屋最地道的點餐規則,是先喝酒再進食,當客人坐下來點酒了之後,店家就會送上一份要收費的開胃菜,這不過相當於茶位費的一種形態,落在平均300~500日元之間。開胃菜的日文意思就是帶客人到位子上,以免客人從點菜到正式上菜前得這段時間感覺太漫長。

台中長瑞護理之家院長蕭玉霜表示,目前設置標準規定的人力是足夠的,重要的是平時演練的落實,依規定護理之家一年要做1次複合性的災害演練及2次的火災演練,照護人員可以不斷演練,如何將住民在最短時間移置避難空間待援及防火門確實關閉等,讓有限人力在緊急狀況發生時能發揮最大功能。

吳宗頂強調,沒有人願意意外事件發生,但防患於未然很重要,如電線不能用捲的,平時易走火的細小電線一定要換,不要為了省小錢忽略安全;他建議,在照顧機構住房內加裝監視器,一旦有狀況照護人員可以立即反應,但相關單位認為有侵犯隱私疑慮而未能推動,事實上一些設備的增進,可以補強人力,而非一味去想增加人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寶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